江苏泗洪双沟镇:红薯地里“刨”出致富路
张新丹,一位来自泗洪县双沟镇前窑社区的“80后”,自2017年扎根农村以来,以坚定的信念和创新的思维,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以红薯产业为核心的乡村振兴之路。从一名农村电商从业者,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新农人”典范,张新丹用实干与智慧,将小小的红薯种出了“大名堂”,成为新时代农村发展的生动注脚。
账本换锄头,扎根乡土种“薯”光
2017年,张新丹来到前窑社区担任会计一职。面对农村发展中的种种瓶颈,她深知,要带领村民致富,必须找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她回忆起小时候家家户户种植红薯的情景,结合自己此前从事农村电商的经验,敏锐地意识到红薯产业蕴含的巨大潜力。
“苏北农村家家户户都可以种,但要有特色、有市场才行。”张新丹说。为了找到最适合当地种植的红薯品种,她和镇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踏上考察之路,从山东、安徽到河北,甚至远赴辽宁参加红薯品鉴会,逐一比较不同品种的口感、品相和适应性。最终,她选择了口感甜糯、市场认可度高的“烟薯25”。
2018年,张新丹从10亩地开始试种。她邀请村里经验丰富的老农参与,从施肥、种植到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首年试种便获得成功,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甜度甚至超过了原产地山东,测糖度达到22.3。这一成果坚定了她发展红薯产业的信心。在她的带领下,前窑社区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红薯种植管理体系。
延伸产业链,提升红薯附加值
张新丹的目标不仅仅是种植红薯,更是要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红薯的附加值。为此,她带领村民种植了多个红薯品种,满足不同市场需求。除了主打品种“烟薯25”,近年来,她还陆续引进了用于加工粉丝的“商薯19”、适合制作薯条的红薯品种,以及适合烤制的紫薯新品种。
为推广新品种,张新丹在泗洪县的县幼儿园附近开设了一处烤红薯门店,通过现场试吃让消费者直观感受新品种的香甜软糯。这一举措不仅成功打开本地市场,还为后续的电商销售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销售渠道上,张新丹充分发挥电商经验,实行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线上与大型加工厂合作,将红薯加工成粉丝等农副产品,通过网络销售;线下则积极拓展江浙沪市场,凭借稳定的客户资源,确保销路畅通。2024年,在她的带动下,双沟镇峰山片区红薯产量达到300万斤,村民收入显著提高。
为解决红薯储存难题,张新丹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成一处400平方米的兰蕙鲜食恒温仓储中心。该仓库可储存红薯150万斤,温度可精准控制在9至12摄氏度,确保每年10月中旬收获的红薯可储存至次年5月,实现全年稳定供应。这不仅解决了红薯“娇气”、难储存的痛点,也为市场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家门口”致富,带领乡亲共富裕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是张新丹始终坚持的理念。在红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她积极鼓励村民参与种植,并提供种苗、肥料、技术指导等全方位支持。为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她还实行“回收兜底”,确保村民种植的红薯有稳定销路。
在红薯收获季,她的种植基地每天需要雇佣七八十名村民,最多时超过百人。她坚持按天结算工资,并提供餐食与饮水,让村民当天劳作即可拿到收入。这不仅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也让他们切实有了获得感。
如今,整个峰山片区的红薯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10亩扩大到600亩以上,村民收入显著提升。张新丹的付出,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可。大家都说:“跟着张会计干,我们心里踏实!”
张新丹的“红薯梦”还在继续。她计划在种植基地旁建设现代化智慧养猪场,形成“种养循环”的家庭农场模式;同时继续扩大红薯种植面积和品种,打造区域品牌,把前窑社区的红薯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她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乡村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 编辑:wh2021)